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教学反思

时间:2024-11-09 07:33:16
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教学反思15篇

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教学反思15篇

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,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,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,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!下面是小编整理的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教学反思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教学反思1

(一)创设情境

吴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了知识的学习。“有4个桃子,平均分2个人,每人得到几个?”“啪——啪”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。“有2个桃子,平均分2个人,每人得到几个?”“啪”吴老师不仅不慢地说:“只有一个桃子,平均分2个人,每人得到几个?”同学们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面面相觑。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右手心,“半个”,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,表示“半个”。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,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:“半个”。吴老师继续说:“对,半个。半个该怎么写呢?小朋友们,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?”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,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,跑到黑板前画图、写汉字。吴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,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“一半”。

接着,吴老师请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,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。只见吴老师停在了2/1、1/2前,疑惑的问这两位同学: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两位同学分别说出:“这是二分之一,表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。每份是相等的。”“你们在哪里见过二分之一?”写1/2的同学想了想回答说:“我在一本数学书上见过。”写2/1的同学则很自豪的说:“我没有见过,是我自己想的。”吴老师笑着说:“挺好嘛,自己创造的。”伴着老师的声声赞许,同学们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。

吴老师示意大家坐下,不紧不慢地说:“小朋友们,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桃子的一半,说明你们很有办法。不过,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、更简便的表示方法。当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,表示这样的一份时,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/2来表示。”她边说边走到黑板前,用红粉笔框住了1/2。“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?”同学们不敢肯定地回答:分数。吴老师边出课题边肯定大家的答案:“对啦,叫做分数。”接着,吴老师又一次回到1/2前,给同学们引荐这位数的大家族中的新朋友---“分数”。孩子们在吴老师的带领下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。

(二)指导探索

新课的学习开始了,吴老师举起一块大月饼,请一个同学从中间切开,然后问:“这个同学是怎么分的月饼?”待同学们明确了“平均分”后,吴老师带领同学们边比划边说: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,每份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。”小伙伴之间互相讲述着自己对1/2的理解。这时,吴老师神秘地问:“哎,你还能在这块月饼中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?”一个同学很快地跑到前面,在月饼的另一半写上了1/2。在老师的示范下,同学们又很快掌握了1/2的读法、写法并知道了这个分数表示的含义。

这时,吴老师看着一开始到黑板上表示“一半”的同学们,用商量的口吻说“我想和你们商量一下,刚才你们画的图、线段和文字都表示把这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,表示这样的一份。如果你认为1/2这个分数能表示你的意思,就可以擦掉你写的;如果你认为你的表现方法更好,也可以保留意见。”很多同学纷纷跑上去擦掉自己画的图、文字、线段。只有一位同学坚持认为自己画的图更好执意不擦,吴老师尊重了他的意见,并把这幅桃子图框起来保留在黑板上。

大屏幕上出现了各种彩色图形,同学们兴奋地议论着,丰富了对1/2的认识。

接下来,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、正方形、圆形纸片,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,同时与小伙伴交流。

孩子们的指尖上跳动着智慧,他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/2。

不知谁喊了一声:“我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!”同学们把惊奇的目光投了过去,此时的吴老师显得有些激动,“什么,你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,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小朋友吗?”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,说:“我把它对折,再对折就得到了四分之一。”吴老师满腔热情地鼓励了他:“很有创造!同学们折出圆形的二分之一,你却大胆地折出了它的四分之一。你能说说四分之一是什么意思吗?”这位同学兴致勃勃地讲出了四分之一表示的意思。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。吴老师趁机给了一句:“你们还有别的折法吗?试试看!”教室里热闹起来,同学们认真地折着,说着,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参与的快乐,创造的愉悦。

不大工夫,学生折出了三分之一、六分之一、十二分之一、十六分之一……吴老师真诚地欣赏着孩子们,热情地请孩子们把折成的不同图形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展示。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各自得到的新分数的含义,不断的加深着对分数的理解。探索的成功,给同学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,同学们爱学的兴趣在升华,会学的技能在提高。

接着,吴老师走到这副图形跟前,抛出了一个问题:“看到这副图,你都想到了什么?”片刻的议论之后,又是一次有趣的发散:

“我想到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用1/3来表示。”

“我还可以在这个圆中找到另外两个1/3。”

“一个1/3是1/3,两个1/3是几?”

“3个1/3是不是就是那整个圆?”

“从2个1/3中去掉1个1/3,是不是还剩1个1/3?……”

听了同学们的回答,吴老师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,真诚地赞叹道“同学们了不起,你们的联想真丰富呀!”

下面的活动更精彩了。银幕上出现了一个智慧人,眨着双眼向小朋友们提出一个问题,请大家判断。“把一个圆分成两份,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。对吗?”话音刚落,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,有举“”的,有举“×”的。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,吴老师没有裁决,而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。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讨论着,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。经过讨论准备,小小辩论会开始了。

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,问道:“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?”

反方代表点头应答:“是,是。”

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,问:“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?”

反方:“是,是啊。”

正方当然不让:“既然是二分之一,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?”

此时,反方同学虽然口称“是,是”心理却很不服气,该是他们反驳的时候了。只见,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,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:“这是分成两份吗?”

正方连忙回答:“是。”

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,用挑战的口吻问到:“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?”

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,小声说了声:“不是。”

反方咄咄逼人:“既然不是二分之一,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? ……此处隐藏12660个字……趣。

经过手脑并用,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,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、具体化,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。

3、自主探究,发现规律。

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,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、自主创造的空间,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,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、涂一涂,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。

师:刚才我们认识了1/2和1/4,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?我们小组合作,来看看活动建议。

活动建议:

用阴影表示出手中图形的几分之一。(每组的几名同学表示的要各不相同)

互相说一说,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。

比较阴影部分表示分数的大小

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,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,发现1/2与1/4,1/3与1/4比较大小的规律:同一个物体,平均分的分数越多,每一份就越少。像这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,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。

在这一节课中,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。

小组合作应该是在这节课里的亮点。我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,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,让学生在小组里折一折、涂一涂,相互交流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,让他们觉得分数这个内容没有那么枯燥,但是有个小遗憾,就是在每次的小组活动结束以后,我没有反馈,我应该请小组的成员发言,让小组的成员来汇报结果,说一说刚才你是怎样想的?为什么要这样折?这样学生再来说分数的意义就容易一些。

联系生活实际还不够。我出示的关于几分之一的例子不多,并且学生也没有感受到身边还有哪些几分之一,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,如果学生感觉不到几分之一与生活的联系,那么他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就不会太深刻,不久就会忘记。

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放在第二课时讲比较好。这节课就认识几分之一,理解分数的意义,会读能写,然后在拓展延伸,再联系生活,整节课就把重点放在几分之一的意义、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上,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。

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、一次次思考,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。

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教学反思13

教学内容:苏教版三年级下册76页、77页和78页。

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“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”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,主要让学生认识有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。

本节课,我采用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路上,猪八戒去化缘,看到西瓜,平均分成了四份,这时问学生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?(复习分数的意义)紧接着,孙悟空分桃子,6个桃子分成两份,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;12个桃子,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;100个桃子呢?一筐桃子呢?学生总结:一些桃子平均分成几份,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。

接下来的活动内容,学生按照要求各自在图上分一分、涂一涂,再重点讨论操作时的思考过程,突出:把一盘桃子平均分成了几份?是学生认识到:不管一盘桃有几个,只要是将它平均分成2份,每份都是这盘桃子二分之一。

教学例2时,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认识二分之一的学习经验,主动开展思考和讨论。可以先要求学生在教材提供的实物图上各自分一分、填一填,再通过交流,引导他们把三分之一的含义表述清楚。最后,还可组织适当的比较:例2和例1都是分6个桃。使学生认识到:平均分的份数不同,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也就不同。

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教学反思14

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,从而知道将分数应用到生活中。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,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,因而这堂课我以“长方形”、“正方形”和“圆形”纸片为道具,结合白板进行教学,让学生通过观察、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。

通过6个新课的学习和4个练习课结束了本单元的学习。从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:

1、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,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在分苹果过程中导出“一半”,从而顺利解说“二分之一”的写法以及读法。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“二分之一”,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,为接下来学习的几分之几打下坚实的基础。但是在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同分母分数大小时,暴露出问题,学生无法区分同分子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关系,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。我借助数形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,但是离开图后,学生概念模糊,经常张冠李戴,错误率较高。

2、由于班级中有些学生不是很活跃,因而我在“说写分数”、“比大小”、“智力冲刺”等环节让学生在组内交流,这样学生就不会怕出糗而“保持沉默”。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。但是合作学习的过程也出现小插曲。有些问题一个组内没有一位同学可以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。

3、课堂效果虽然不错,但是课后效果并不理想,导致新知识没有一个良好的消化过程,所以加大了课堂的容量,加长了学习的时间。

从以上的问题中,我思考到:学习一定要有一定的过程,要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,所以后阶段也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对应的复习资料,保证每天的学习效果,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。

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教学反思15

“数学教学,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,在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,使新知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,润物无声的渗入脑际。”

一、巧妙利用学习切入点,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

本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分数,这是关键,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,认识分数必须在“平均分”的概念上建立。所以我套用了书本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,让学生带着好奇心,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——分数。教学一开始,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,然后具体到某一食品: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,每人分到多少?把4个苹果、2瓶矿泉水“平均分”成两份后,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。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,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。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,引出 。

二、加强实践操作,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

1、深层理解二分之一

理解 1/2的含义是基础也是难点,这环节充分让学生折、涂、讨论,突现分数的平均分的本质。

2、运用知识迁移,探索其它几分之一

在认识1/2的基础上,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创造、探索其它几分之一。首先让学生选择图形,折、画、涂几分之一,再交流、讨论表示的含义。

3、观察比较分析,体会比较几分之一大小

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,充分利用学习材料,进行学习。开始教师直观运用已有的和图片进行比较,再小组合作在同组内比较原来已创造的几分之一的大小(课前发给学生同组内同样大小的图形)。再运用学生折出的进行直观展示,让学生观察、比较、分析、归纳。

三、联系生活,拓展运用

联系生活,在生活图片中运用分数,再利用其它变式图形拓宽学生思维。

四、不足之处

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、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,但是孩子们的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,影响了时间,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,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。

《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教学反思15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