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教学设计
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,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教学设计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:
1、知识与技能:
了解诗人创作背景,识记实词,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,背诵默写该诗。
2、过程与方法:
多读自赏自解,感悟诗意诗人心。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。
(重难点)
3、情感态度价值观:
体会诗人推己及人、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。
课时安排:一课时
教学内容:
一、创作背景:
公元759年岁末,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,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。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),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。
二、杜甫:
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。人称诗圣,其诗被称为诗史。著有《杜工部集》,其代表作有“三吏”——《潼关吏》《新安吏》《石壕吏》,“三别”——《新婚别》《无家别》《垂老别》等。
三、原文译文:
1、原文: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?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风雨不动安如山。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2、译文:
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,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。茅草飞渡过江水洒落江边,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,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。
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,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。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。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,回来后倚着手杖独自叹息。
一会儿风停了,黑云墨色一般,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。布被(已用)多年冰冷如铁板,孩子睡相不好,把被里蹬破了。屋顶漏水,床上没有干的地方,雨淋茅屋好似麻线不断。自从战乱(多年)很少得到安眠,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!
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,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都喜欢!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。唉!什么时候人间才能耸现这么多的房屋,(到那时)即使唯我屋破受冻而死也心甘!
注释:
⑴秋高:秋深。怒号(háo):大声吼叫。⑵三重(chóng)茅:几层茅草。三,泛指多。
⑶挂罥(juàn):挂着,挂住。罥,挂。长(cháng):高。
⑷塘坳(ào):低洼积水的地方(即池塘)。塘,一作”堂“。坳,水边低地。
⑸忍能对面为盗贼:竟忍心这样当面做“贼”。忍能,忍心如此。对面,当面。为,做。
⑹入竹去:进入竹林。⑺呼不得:喝止不住。⑻俄顷(qǐng):不久,一会儿,顷刻之间。
⑼秋天漠漠向昏黑(古音念hè):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,渐渐黑了下来。
⑽布衾(qīn):布质的被子。衾,被子。
⑾娇儿恶卧踏里裂:孩子睡相不好,把被里都蹬坏了。恶卧,睡相不好。裂,使动用法,使……裂。
⑿床头屋漏无干处:意思是,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。屋漏,根据《辞源》释义,指房子西北角,古人在此开天窗,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。“床头屋漏”,泛指整个屋子。
⒀雨脚如麻:形容雨点不间断,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。雨脚,雨点。
⒁丧(sāng)乱:战乱,指安史之乱。
⒂沾湿:潮湿不干。何由彻:如何才能挨到天亮。彻,彻晓。
⒃安得:如何能得到。广厦(shà):宽敞的大屋。
⒄大庇(bì):全部遮盖、掩护起来。庇,遮盖,掩护。寒士:“士”原指士人,即文化人,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。俱:都。欢颜:喜笑颜开。
⒄呜呼:书面感叹词,表示叹息,相当于“唉”。
⒅突兀(wù):高耸的样子,这里用来形容广厦。见(xiàn):通“现”,出现。
⒆庐:茅屋。亦:一作“意”。足:值得。
四、诗内容:
一段:秋风破屋,卷走茅草。 二段:群童抱茅,诗人叹息。
三段:屋漏床湿,彻夜难眠。 四段:推己及人,忧国忧民。
诗意:古诗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,实言战乱之堪苦。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。
诗色:
1、语言鲜明,用词生动、准确。
韵脚-号-茅-郊-梢-坳;动词-卷-飞渡-洒-挂罥-飘转
2、描写、记叙、抒情有机结合。
描写:文句似描写又宛如叙述(1-3段),末端抒发感怀(4段)。
名句: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
五、知识拓展:
1、通假字:见此屋--见同现,出现。
2、古今义:
三重茅—三,古义:概述,表示多数。今义:数词,表示确数。
何由彻—彻,古义:到天亮。今义:彻底。
安得广厦—安,古义:如何。今义:安全。
向昏黑—向,古义:渐近。今义:方向。
3、一词多义:“安得广厦”与“安如山”—安,疑问代词,如何;形容词,安稳。
4、词类活用:
踏里裂—裂,动词的使动用法,使……破裂。
风雨不动—名词作动词,风吹雨打
教学过程:
1、重视朗读,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。
2、学习书注,读书必看注。
3、强调重点,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。
4、看情况补拾拓展,因材施教,因实施教。
部署作业:
朗读并默写(重点名句),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。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教学设计2【学习目标】
知识与能力
1.品味名句,积累名句,增加语言积累,丰富文化积淀。
2.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。
3.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,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。
过程与方法
1.朗读法、联想想象法:品味诗句,感受诗歌的意境美,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。
2.比较阅读法、讨论点拨法:了解诗歌情交融、理趣盎然的特点,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1.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领会诗歌的意境美、 ……此处隐藏11393个字……想广厦千万间(点睛之笔)他人(疾苦)
4、 小结
1、 主题:从推己及人中,2、 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,3、 忧国忧民的崇4、 高思想。
5、 层次分明清晰。
5、 升化主题
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
剑外忽传收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
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白首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(归心似箭)
杜甫诗句: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(忧国)
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(忧民)
穷年忧黎元,叹息肠内热
别林斯基: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,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,因为他是社会、朝代、人类的器官和代表。
郭沫若题“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”对联:
世上疮痍,诗中圣哲社会病态,振笔疾呼
民间疾苦,笔底波澜百姓疾苦,震撼人心
6、 诗歌鉴赏练习
1、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《伤田家》,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:A(1—186)
二月卖新丝,五月新谷。
医得眼前疮,却心头肉。
我愿君王心,化作光明烛。
不照绮罗错误!未定义书签。,只照逃亡屋。
A“二月卖新丝,五月粜新谷”,写“田家”虽然贫困,但尚有“丝”、“谷”可卖。
B“眼前疮”和“心头肉”是比喻的写法,“眼前疮”喻眼前急难,“心头肉”喻“丝”、“谷”等农家命根。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。
C“绮罗筵”与“逃亡屋”构成鲜明对比,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。
D全诗言简意足,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、对君王的讽刺。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教学设计10一、教学目标
①揣摩诗歌语言。
②描写、记叙、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。
③进行朗读训练,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。
二、教学内容及重点、难点分析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“沉郁顿挫”的风格。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,应该以“朗读训练”为重点,也是难点。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,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,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。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,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。
三、教学过程
(一)导语由学生介绍作者引入。
1982年,“世界和平理事会”把杜甫命名为“世界文化名人”。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。杜甫43岁的时候,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,那就是?(学生回答:安史之乱。)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。当时是田园荒芜、战乱频仍,生灵涂炭、民不聊生,到处是饥饿哀号,到处是流血死亡。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,饱受了战乱之苦,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。公元759年岁末,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,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,盖了一所茅屋,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,有了一个栖身之所。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,两年后的一个秋天,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,入夜又下起大雨。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。此情此景,杜甫百感交集,写下了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这首不朽的诗篇。
释题:题目是一种被动句式,意为茅屋被秋风吹破。歌,古诗的一种文体指铺陈、记述。
(二)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
指导学生整体感知,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,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:痛惜、痛心、痛苦和忧国忧民。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。具体做法如下:
先让一生朗读,并提醒学生,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。
学生朗读完后,教师纠正“俄顷”、“丧乱”、“突兀”、“见此屋”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。
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,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,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。
然后再让学生齐读,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。学生读完,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、抑扬顿挫的优点。
(三)诗歌赏析
1.检查预习情况
解释下列字词:
秋高(秋深)三重茅(几层茅草)俄顷(一会儿)漠漠(灰蒙蒙的)丧乱(战乱、指安史之乱)突兀(高耸的样子)洒(散落)罥(挂)忍能(这样)向昏黑(渐进)衾(被子)何由彻(彻晓、到天亮)寒士(贫寒)见(同现)
2.赏析诗歌
逐层分析,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每节情景。
⑴读第一节,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?
明确: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,屋顶茅草被风卷走。
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?(卷、飞、渡、洒、挂、罥、飘转)
⑵赏析第二诗节
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?
明确: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,诗人十分焦急,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,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。
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?(焦急而又无可奈何)
⑶赏析第三诗节
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?
明确: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,满屋漏雨。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,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,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,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,如何能挨到天明呢?
设计过渡问题,承上启下:茅屋被吹破之后,最怕的是什么?看看第三节中,哪些词语用得好,找出来赏析一下。
讨论明确:“雨脚如麻”的“麻”字说明雨点密集,密密麻麻,很形象。“冷似铁”中的“铁”字说明被子很陈旧,很脏很硬,长期颠沛流离,没有时间洗,或者没有钱买,只有一床被子,没法拆洗;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。杜甫曾说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”有些字看来很平常,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,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。
⑷设计问题转入第四节的赏析:“长夜沾湿何由彻?”漫漫长夜,杜甫无法入眠,他在想些什么呢?齐读第四节,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?
讨论明确: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,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,推己及人,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“寒士”,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“广厦”。这是一种大胸怀,一副热心肠!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,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,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!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,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,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。
⑸最后教师做陈述总结:忧国忧民的诗人,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。陕西民歌中有“唐朝诗圣有杜甫,能知百姓苦中苦”的句子。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。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,再齐读全诗,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。
四、练习设计
(一)诗中采用哪些表达方式、试举例说明?
(二)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、层次和韵脚。
(三)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、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。
(四)欣赏朗诵。